地方两会观察丨提升基层医疗服务、织密医疗保障网——从地方两会看医疗惠民举措******
新华社北京1月20日电 题:提升基层医疗服务、织密医疗保障网——从地方两会看医疗惠民举措
新华社记者
病有所医是社会广泛关注的民生话题。地方两会期间,“医疗”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关键词之一。记者在近日召开的各地两会上采访发现,各地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帮扶,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织牢基层医疗保障网,构建中医药发展新模式等,推动我国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
“我非常关注如何更好地推动医疗资源下沉,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代表、柳州市中医医院院长周晓玲认为,应利用医联体和医共体建设,促进大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促进医疗资源均衡发展。
在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方面,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更大程度扩容和下沉,加强卫生健康人才培养和引进,落实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保障机制。
“应加大基层卫生能力建设投入,启动乡镇卫生院能力建设项目,着力改善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设备配备,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健康服务能力和常见病基层首诊的承接能力,让基层群众享受同等的医疗服务。”湖南省人大代表、湘潭市中心医院党委书记夏红说。
记者注意到,多地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化医改,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深化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推进药品和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改革,加大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力度。
推动医保改革惠民方面,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过去5年来,北京健全城乡医疗卫生体系,实施医药分开、医耗联动综合改革;湖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3年扩大异地就医联网医疗机构覆盖面,推行异地就医结算与基层医保代办服务。
“希望加大带量釆购力度,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导向,将更多用量大、需求高的常用药物品种纳入范围,让群众拥有更多选择,进一步减轻医疗负担。”北京市人大代表、房山区大安山乡卫生院院长王金辉说。
今年地方两会上,中医药传承发展备受关注。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中医药壮瑶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中医药传承和作用发挥”。
“应加大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等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的传承,加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推进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培养县级中医临床技术骨干,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陕西省政协委员、陕西省中医医院科技教育处处长闫小宁说。
“上海将加快打造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句话,成了当地两会的“热话题”。“随着中医医联体的日渐成熟,中药院内制剂如何在医联体内通用,成了实践中需要突破的点。”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市中医医院院长钟力炜建议,加大政策支撑力度,促进制剂研发,注重源头创新,在符合一定条件的前提下,允许制剂在中医医联体内部调剂使用。
探访江苏滨海海洋牧场:海上“荷花”开 搭台新牧渔******
(新春走基层)探访江苏滨海海洋牧场:海上“荷花”开 搭台新牧渔
中新网盐城1月12日电(于从文 顾名筛)在离岸几十公里的黄海上围网6万立方米水体进行海洋养殖,网箱上方建设的平台不仅有智能化养殖控制系统,还有海洋科普基地、多功能观光休闲设施……江苏滨海“陶湾一号”海洋牧场甫一问世即受关注。兔年新春前夕,中新网记者登上海洋牧场平台,感受深海智能化养殖的新奇。
海洋牧场平台与海上风电场的大风车“同框”,组成了一幅别样的风景。 谷华 摄11日上午,江苏滨海海域阳光正好,海风柔和,海鸟盘旋。记者搭乘补给船出海,穿行在海上风力发电大风车“丛林”之中,向着汪洋中的海洋牧场驶去。经过近3个小时的航行,海天之间一座白色的四方形“海上城堡”映入眼帘。陪同采访的陶湾海洋牧场负责人李益说,这就是“陶湾一号”海洋牧场智能网箱平台。
李益继续介绍,陶湾海洋牧场是由滨海县农旅集团投资建设的集海洋养殖、海洋科研、海洋观光休闲于一体的现代渔业综合体,项目分三期建设,目前已完成一期建设,投资4.2亿元建成多功能综合平台、人工鱼礁及其附属配套设施,2023年底完成二期建设,2025年底完成三期建设,届时将成为盐城市首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东部地区全品类优质水产品供应基地、全国首个县域海洋牧场产业化示范区。
海洋牧场平台的四根圆柱间内侧围着巨型网箱。 谷华 摄登上“陶湾一号”智能网箱平台,同行人员纷纷惊叹这座“海上城堡”的宏大壮观。四根巨型圆柱和若干根斜插柱稳稳地支撑起整个平台,四根圆柱间内侧围着巨型网箱。离水面十五六米高的平台有三层,一层是养殖观察环道和投饵管道,二层是智能集控室、污水处理室、电气设备间、应急发电机室等功能室,还有科普馆、会议室、客房、餐厅等配套区,顶层是观光平台和一个直升机停机坪。借助无人机从空中俯瞰,整个平台犹如一朵荷花盛开在大海中。
“养殖网箱水体有6万立方米,最多可养殖50万尾到60万尾深海鱼,日前刚试投放5万尾黑鲪鱼苗,养殖8个月左右即可上市。”带领记者参观的平台工作人员姜亚雷是名退役军人,他对这个海洋智能养殖平台充满自豪感。他说,更重要的是,在平台四周约9700亩的水域投放了34000空方的人工鱼礁,这些人工鱼礁上面有各式各样的孔洞,有利于海藻等海洋微生物附着,为鱼类提供繁殖、避敌、索饵、嬉戏的场所,这对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将起到重要作用。
工作人员操控智能设备,对海洋牧场进行全方位日常监测。 谷华 摄在海洋智能养殖平台的智能集控室里,摆放着各式智能设备,十几台电脑屏幕上,有的显示各种数据,有的显示监控画面。负责这里工作的是24岁小伙子顾硕,大学毕业后在中交一航局工作,得知家乡建起海洋牧场后,回来参与这项事业。他告诉记者,智能集控室是海洋牧场的“大脑中枢”,从海洋环境监测、安全控制、内外联络到灯光控制、鱼料投放,都能在集控中实现。他指着面前的一块屏幕说,当前海水温度、盐度、PH值、叶绿素、溶解氧浓度等数据一目了然,点击查看历史数据,可见这些数据在日、周、月之间的数据变化曲线。
“由于是智能操控,海洋牧场日常运行只需要4人,15天到20天轮换一次。”李益说,他们每个人都是业务的多面手,发电、放养、数据分析等各种业务都能熟练操作。
工作人员乘小艇下水检查网箱。 谷华 摄值得一提的是,“陶湾一号”海洋牧场平台日常运行和生活用电都来自平台上安装的风能和太阳能发电设备,同时建有海水净化和污水处理系统,生产生活垃圾定期运回陆地处理,运行真正实现绿色生态无污染。
“将来,‘陶湾一号’海洋牧场除了正常的网箱养殖功能外,还将提供科普培训、垂钓潜水、商务会议、休闲观光、婚庆典礼及特色餐饮等服务项目,成为真正的现代海洋产业基地。”李益说。
海洋牧场平台建有海水净化和污水处理系统。 谷华 摄“建设海洋牧场既是科学的生态修复手段,也是现代的渔业生产方式,更是创新的渔业产业形态。”滨海县农旅集团董事长吕海军表示,今后,将全力抢占生态渔业示范发展的制高点,实施“海洋牧场+”融合发展战略,拓展更多的海洋牧场,打造“蓝色粮仓”。
下午4点40分,记者告别“陶湾一号”海洋牧场的值守人员,他们将在这里度过兔年春节。乘船离开的那一刻,回首望去,这座荷花型的“海中城堡”与周边海上风电场林立的大风车“同框”,组成了这片广袤海域上的别样风景。(完)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 [责编:天天中] 阅读剩余全文() |